最高明的认知,就是把「又见」化作本能,让「今心」成为呼吸。
正文字数丨 707 字
预计阅读丨 2 分钟
今天想用说文解字的方式拆一个词——「观念」,如果按照字形去拆解,观字可以拆为又见,念字则可以变成今心。
一、「又见」是有呼吸的认知
孩子看雨,看见水珠连线;
农夫看雨,看见庄稼丰收;
诗人看雨,看见情绪绵延。
又见,不是简单回看,
而是叠加生命经验的审视。
老茶客品茶,
展开剩余79%第一口喝的是味道,
第十年喝的是人生。
二、「今心」是在流动的永恒
不是瞬间的快照,
而是持续的意识溪流,
像陶匠拉坯时专注的双手,
既在塑造此刻的陶形,
也在感知黏土从前的矿脉与未来的器型。
今心,不在时间切片里,
而在观照的绵延中。
一盏烛火,看似静止,
实际是火焰的持续新生。
三、两股力量交织成为观念
「又见」是经线,
积累的认知如同老树年轮,
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陷入偏执,
就像总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。
「今心」是纬线,
即时的觉知如同山涧清流,
但如果只有当下就会迷失方向,
就像老拍静态片拼不出故事线。
观念的编织之道就像茶道大师点茶:手法重复千遍,但每碗茶汤都因心境不同而获新生。认知的织物,正是在这种古老与崭新的交织中显现纹理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
也可以用「又见」×「今心」的方式
重新体悟生命——
比如晨起观云:
连续记录同一片天空,
会发现云既相似又不同。
比如睡前念心: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
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。
这些朴素的实践,或许更接近「观念」的真意。 最高明的认知,就是把「又见」化作本能,让「今心」成为呼吸。如同山间的采药人:既记得每株草木往年的生长位置,又能感知当年新发的嫩芽如何回应风雨。
这种智慧,简单,却直指本质。
发布于:青海省